近来,中华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成果揭晓 ,文明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、缺口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、史前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当选 。遗址演进这些遗址的添补发现,关于探寻中华文明来源构成与前期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含义 。
从长江上游到黄河中游 ,从旧石器年代晚期至青铜年代前期,这些遗址犹如一把把钥匙,打开了中华文明来源的“时空门”。数万年前的远古世界,会是一幅怎样的文明图景 ?科技日报记者近来走进多地遗址,探寻其间奥妙。
添补空白的“水下宝库”。
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通旅镇 ,濛溪河中上游左岸,一座因“水”重见天日的旧石器年代遗址正以百万年标准重构人类演化史的叙事,它便是濛溪河遗址 。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万至6万年。
时刻追溯到2021年9月,洪水冲垮资阳市雁江区和乐至县接壤的五一塘坝及邻近河边 ,冲刷出部分乌木、动物化石等遗物,这意外叩开了“水下宝库”的大门,濛溪河遗址因而被发现。经国家文物局同意,考古人员于2022—2023年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开掘,2024年打开第一次主动性开掘,并同步打开多学科归纳研讨 。
在开掘的50平方米探方中,累计出土了1.51万件编号石器与化石标本 、2100件大中型木质遗物、1.79万份土样(含1.27万份浮选样本)及6.22万件植物种子标本 。这些出土的标本和遗物等构建起了一个包括石器制造、动植物资源使用等的立体化旧石器文明图景。
“濛溪河遗址的独特性在于其稀有的饱水埋藏环境。”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旧石器考古研讨所所长郑喆轩介绍,约6万年前的一场大洪水将遗址瞬间埋葬,使得许多传统含义上不容易在考古中发现的、软弱的有机质成分 ,例如动物遗存、植物遗存等得以保存下来。这种“天然真空”造就了世界考古界稀有的“石器—动植物遗存共存”现象 。
但是 ,这种“走运”也带来应战 :遗址特别的埋藏环境在保存很多宝贵的有机质信息的一起,也导致遗址面对随时被水吞没的危险和木质遗物维护的难题 。
“文明遗存基本上都在濛溪河的一般水位以下。所以 ,咱们首先要处理水的问题。”郑喆轩说